企業淨零碳排策略及實踐

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災害,促使越來越多政府及企業響應淨零目標並積極制定氣候策略。然而,根據PwC的《2022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2021年脫碳率降至0.5%,創10年最低;未來每年脫碳率需要提高至15.2%,才能將全球暖化的升溫幅度控制在1.5°C內。

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全球需更加速採取減碳行動。《2023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發現,多數企業領袖確實已認知到氣候變遷對企業和社會的長期影響,受調查的216家企業中,72%正在進行減碳排放的計畫,60%正在開發氣候友善的新產品和製程;也有60%正以數據驅動減少排放和減輕氣候風險。臺灣企業已從承諾減碳進入到實質規劃相對應的減碳行動。

為達成淨零轉型並維持競爭力,資誠建議企業透過四大關鍵步驟推動並實踐:

一、進行現況分析 推動完整盤查

要了解自身的氣候風險與機會,企業首要任務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盤查範圍除了自我營運排放外,更重要的,應涵蓋上下游價值鏈間接排放,也就是所謂的範疇三排放。一般而言,範疇三排放量占企業總體排放量的65~95%,將其納入才得以掌握企業排放的全貌,並發掘潛在減量契機。另一方面,溫室氣體盤查過程中,活動數據蒐集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運用人工執行往往太過冗長且無效率,更重要的是容易出錯,因此建議應導入相關數位科技工具進行盤查,才能掌握可靠的碳排放數據,並能即時進行相關監控與有效管理。

二、建立願景目標 繪製減量路徑

有了碳排放數據,企業才可依此基準制定減量路徑。企業應從董事會開始由上而下(Top-down)建立願景目標,並與未來營運發展策略做調合,確立有效的碳治理架構。此外,現行投資人對於投融資對象,抑或國際品牌大廠對於供應商的減碳要求,大多都會檢視其目標是否符合全球升溫控制1.5°C之減量情境,因此,建議企業應依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之方法來規劃五至十年的減量路徑,長期則以2050淨零為目標。

三、擬定轉型策略 邁向低碳營運

目標確定後,企業布局低碳策略和轉型行動時,應朝兩個面向同步進行:

1.由內而外:董事會及企業領導人的帶領公司高層進行跨部門整合和溝通,並制訂各部門減碳績效之考核評估和獎勵制度,藉以改變員工行為,讓其減碳相關工作納入日常營運中。

2.由外而內:了解國際脈動,梳理國際標竿同業做法,並分析相關減量技術/方法成本及成熟度,以擬定完善的轉型計畫。更重要的一點,企業應思考如何運用其核心能力發展新低碳產品或商業模式,以布局淨零所衍生之商機。

四、透明揭露報導 取得外界信任

缺乏透明的資訊,已是全球對抗氣候挑戰的最大破口之一。因此各地監管單位對於企業強制揭露氣候變遷因應之法規已成形,而投資人更將氣候變遷因應視作企業未來整體價值的重要指標。然而,由PwC針對全球投資人進行的《2022全球投資人ESG調查報告》發現,75%投資人認為,合理的確信(須相當於財務報表審計的水準),方能讓他們對企業的永續報告有信心。因此,企業除應每年度定期報導對外溝通轉型進度與減量成果外,應持續改善相關資訊、系統和治理的品質,同時取得外部確信,才能取得利害關係人信任。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灣本田首款國產油電車 逆勢降價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