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加入會員,專屬活動優先通知!

IPCC定調全球氣候大趨勢,督促各界競逐2050淨零減碳目標 | 2023企業減碳白皮書

IPCC定調全球氣候大趨勢,督促各界競逐2050淨零減碳目標 | 2023企業減碳白皮書

地球協商報(ENB)

IPCC是全世界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單位,成立35年來不斷與時俱進,是許多企業、政府制定策略的重要參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3年3月底公布了最新一份氣候科學評估綜整報告《Synthesis Report》(SYR),指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加劇,極可能在2030至2035年之間突破1.5°C的全球溫控目標。按此趨勢,本世紀末的升溫幅度恐怕會逾越3°C。

「人類如履薄冰之上,而這冰正在迅速融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如此沈重地提醒世人。當眾多環保團體大聲疾呼地球發燒了,隨後要求各國政府加強政策力道,同時監督企業不斷加快減碳腳步時,背後共同的科學論證來源就是IPCC。為何IPCC如此重要?因為,它是全世界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單位。

問世35年,2007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IPCC是1988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成立的獨立組織,自1990年起,每5至7年定期公布氣候科學評估報告,至今陸續發表過6次(1990、1995、2001、2007、2014、2021),成為歷屆氣候會議的重要討論文本。最新一版即是近年在永續圈常被提起的「AR6」(Sixth Assessment Report)總結報告,即《第六次評估報告》最終章節。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合聘教授許晃雄解釋,人為活動是否真的造成地球溫度上升、影響氣候系統走向?最終能得到肯定答案,就是IPCC集結各國眾多傑出科學家投入深度研究,經多年討論才得以定調的科學認證事實。如進行到第七期、規模放大到整個地球尺度的氣候耦合模式比對專案(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簡稱CMIP),便堪稱地球上最複雜的科學模擬系統。

要觀測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甚至預測它,談何容易?

圖片來源:天下永續會

以2021年起發表的AR6為例,便分為三冊分別闡述氣候變遷相關的物理科學、衝擊程度及減緩方法,報告合計厚度超過上萬頁。為方便外界閱讀、吸收,IPCC還發表精簡版的〈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簡稱SPM)。「但這段就很政治化了,」許晃雄透露,因SPM內容須經各國代表開會確認,過程中常遭遇某些國家刻意阻撓、甚至修改文字意涵。

即便如此,經由IPCC彙整、發表的報告,依舊是各界公認最具權威的氣候變遷科學證據,被許多政府和企業做為制定策略的參考佐證。

檢視最新的報告數據,2011至2020年之間,全球地表均溫已較1850至1900年升高將近1.1°C,目前每年人為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約59±6.6GtCO2-eq9,不僅比2010年多出12%,更比1990年大幅攀升54%。IPCC強調,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至少要比2019年減少43%、甚至達到50%,才可能避免氣候變遷跨越臨界點後引發的連鎖反應,還有難以想像的生態浩劫。

「目前為止,我們減碳的速度和規模,並不足以應對氣候變遷,」南韓籍的IPCC主席李會晟強調,接下來直到2030年的這段關鍵時刻,人類社會需快速且持續性地減排,並且同步加快調適行動。

與時俱進,減緩應與調適並重,2018年定調1.5°C大趨勢

問世35年以來,IPCC也隨著時代趨勢不斷演進。

早在1997年便與任教台大地質系的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合著《全球環境變遷導論》、多年來見證氣候變遷從冷門到火燙的許晃雄,觀察IPCC歷來報告論述的變化軌跡,發現氣候變遷的研究已經走出科學象牙塔。除了鑽研氣象系統與自然生態,也愈來愈關注社會、經濟、健康、人權和弱勢族群等議題。比方,現在IPCC用來推估未來升溫情境的SSP,即稱為「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取代以往的「大氣濃度情境」(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簡稱RCP)。

其次,當各界幾乎都只聚焦「減緩」(mitigation)等節能減碳的減少溫室氣體層面時,IPCC也不斷呼籲各界重視「調適」(adaptation),提前應對氣候災難的負面衝擊,改造未來所需的綠色基礎建設,協助建立脆弱族群應對氣候的韌性和適應力。

為加速各界減碳步伐,除了幾年才更新一次的大型報告,IPCC還在2018年發表了《Global Warming of 1.5 ̊C》特別報告,不僅引發各界強烈迴響,更正式定調全球溫控目標從 2.0 ̊C改為更積極的1.5 ̊C,進而帶動2030年「碳減半」(減碳50%)、2050年達到淨零的氣候行動共識。隔年,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就把送審企業的檢核標準,提高到以1.5 ̊C為準。

國際減碳競賽開跑,靠企業扮演先行者

問世35年來,IPCC發表過的氣候分析和未來觀測,幾乎都應驗成真,只可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曲線仍在往上挺進,僅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出現短暫下降。

如今,不少減碳方案慢慢成為市場化的最佳可行做法,例如停止開發化石燃料、減少燃煤發電比例、開發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提升電氣化和能源使用效率、減少食物浪費、復育退化森林和自然生態等。許多低碳概念的商品和服務,也愈來愈具成本競爭力。

回顧多年來由IPCC引領的氣候議題風向,許晃雄直言:「科學證據愈來愈多,民眾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現在連一般人都可以發現天氣的異常了!」而當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成為無須爭辯的事實,現在需要的是更多實質行動和資源挹注,這正好是企業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

例如,2021年在蘇格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6,美國政府便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共同發起「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號召數十家跨國企業共同響應,在貢獻全球碳排逾三成的鋼鐵、水泥、鋁、化學製品、航運和貨運等領域,運用供應鏈採購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道,加速低碳解決方案的應用和普及化。

許晃雄提醒,地處太平洋與歐亞大陸交界的蕞爾小島台灣,受氣候變遷的衝擊程度本就比別人更劇烈,更無法自外於世界。近年三不五時發生的乾旱和缺水災情,便是明證。難處在於,台灣經濟不僅深受貿易出口和國際供應鏈影響,也高度仰賴自然資源和能源供給,成為未來邁向淨零社會的決策難題。

所以,儘管不少企業已開始展現減碳成果,「但重點還是政府的態度!」許晃雄直言,未來當減碳征途步入深水區,需要更多的專業支持和科學資料。此外,眾多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亟需政府在基礎科研和政策輔導上幫忙,成為台灣企業馳騁減碳賽場的正面助力。 (更多了解,都在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

《流域共好》打開流域,打開40年的關渡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