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直擊 |歐盟將推《淨零工業法案》,到底內容是什麼?給台灣什麼啟示?

身為出口導向國家,台灣避不開歐盟、美國的重大法案。

今年三月,歐盟執委會公佈了《淨零工業法案》(Net Zero Industry Act)的提案。這是歐盟對美國在2022年8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砸3,690億美金補貼給淨零產業的強勢回應,表態歐盟不會放棄競爭淨零科技市場。根據國際能源署估計,2030年淨零科技的全球市場估值將高達每年6,000億歐元。

同時,這也是歐盟對近年疫情、能源、戰爭的三重危機的回應。

「新冠危機、能源危機、烏俄戰爭暴露了歐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這可能會影響歐盟產業的競爭力。」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LERU) 秘書長,歐盟環境、能源和氣候變遷法專家庫爾特·德克爾拉爾(Kurt Deketelaere)受台灣氣候聯盟之邀,在COP28論壇「淨零產業法案對ICT產業的影響」上說。

他解釋,歐盟90%以上的太陽能板和相關零組件都來自中國大陸,超過25%的電動車和電池也是,同時中國大陸目前擁有全球最龐大的製造工廠,「因為這些綠能科技上的依賴,歐盟顯然面臨許多風險。」他補充,「若歐盟的目標是成為淨零科技製造基地,且希望提高歐盟淨零技術製造的韌性和競爭力,勢必要避免這些有害的依賴性,並致力實現歐盟野心勃勃的氣候和能源獨立目標。」

這些壓力摧生了《淨零工業法案》。它是歐洲綠色協議工業計畫的關鍵法案,要確保2030 年歐盟能自給自足境內40%的綠能,並防止歐盟加深對中國大陸等第三國的依賴。

但不同於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大灑幣補貼,《淨零工業法案》的重點在於簡化制度框架,加速曠「年」費時的許可程序,並鎖定17項關鍵淨零科技進行重點投資,以便歐盟工業能與美、中競爭對手角逐淨零市場。

在這張17項關鍵淨零科技的清單裡,除了原先提案中的八大「戰略性」技術,如太陽能、陸地和離岸風能、電池和儲能、熱泵和地熱能、電解槽、燃料電池、生物甲烷、電網、碳捕捉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等,12月又加入了備受爭議的核能。

德克爾拉爾表示,有人覺得17項科技太多了,「有會員國告訴我,這像是一個『購物清單』,也有人形容是『聖誕節願望清單』。」該法案趕在聖誕節前開始第一輪談判, 德克爾拉爾預期最快12月底,最慢明年1月將會達成協議,因時間點非常接近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能否及時通過立法仍然說不准。

但他預言,核能和CCS將是最大變數,「恐怕會延遲或阻止協議通過」。

反核是許多歐盟會員國的共識,甚至入法,如今要讓核能回歸,預期將面臨激辯。但德克爾拉爾指出,過去兩年的能源危機,讓2003年已立法逐步淘汰核電的比利時決定將國內的兩座核電廠延役十年。

CCS的爭議則在它暗示著「一切照舊」,而非「減少排放」。「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能夠帶來減排、零排放的科技,」德克爾拉爾解釋許多反對者的看法。他也指出過去十年,CCS發展的太慢,而且拿不出一個清楚、運作良好的案例。

除了這17項關鍵淨零科技策略計畫,該法案首次提出了歐盟的二氧化碳捕捉目標:2030 年每年至少捕捉5,000 萬噸的二氧化碳。該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希望增加碳封存的地點,並認為這需要一套「跨境、單一市場」的機制。

為了刺激市場需求,法案中針對採購和標售建立永續及氣候韌性的標準。進行招標的歐盟公部門不僅要考慮價格,還要考慮永續標準,以及單一來源的比例限制,如該法案限制中國大陸製的「淨零」綠能技術最高不得超過50%。

淨零產業需要淨零人才,歐洲委員會還提議成立淨零工業學院,培養淨零人才。此外,還有建立淨零歐洲平台,幫助歐洲委員會和會員國進行討論和交流,並收集利害關係人的意見。

這對台灣有什麼啟示?德克爾拉爾建議,台灣須自行進行調查對能源、糧食、未來淨零關鍵技術上對他國的依賴程度,以擬定自己的政策。

危機摧生了美國、歐盟、澳洲、以及其他地區的保護主義政策,台灣也必須早日面對。

看完整專題「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 數位科技X綠色永續」

更多詳情,請上台灣氣候聯盟官網:https://www.tc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