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碳權時代來臨》李長榮投入地熱發電 期盼「地熱專區」加速產業發展

李長榮集團是國內第一批投入開發的業者,位於台東的全陽地熱已經成功商轉,預計2024年建置第二套發電機組。(圖片來源/全陽地熱提供)

2023年4月22日,台東縣政府宣布,台東首座民營地熱發電廠,位於金崙村的全陽地熱電廠已經商轉,這也是台灣第二座民營地熱發電廠,全陽地熱2022 年1月開始併聯,同年9月正式商轉,裝置容量為 500KW,每日穩定可供900戶用電,全陽地熱,其實是李長榮集團透過全利能源投資的地熱發電公司。

地熱發電可24小時、不畏風雨、不間斷發電,較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能提供更穩定的電源,全球地熱發電興盛為美國、菲律賓、印尼、土耳其、紐西蘭等,皆為具有火山活動地區,臺灣位處太平洋火環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能源署統計台灣地熱潛能有32GW,相當於12座核四廠的發電量。

淨零碳排時代來臨,首當其衝的是石化、水泥、鋼鐵等產業,從國內到國外,各大企業積極布局能創造碳權的產業,降低需要向外採購碳權的比例,紛紛投入再生能源領域。

李長榮集團下地熱發電,2022年併網商轉

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環境永續的時代,地熱發電從地下1到6公里,取得地熱,以熱交換原理發電,水再注回地下,達成全循環的發電,也是所有發電中最低碳排的發電,目前全台有四口地熱發電正式商轉,宜蘭仁澤由中油、台電合作的地熱發電,四磺子坪先導地熱發電廠、2021年,台電宜蘭清水重啟的地熱發電廠取得商轉執照,2022年台東金崙全陽地熱商轉,其餘尚有26座地熱井開發中。

「投資一口井,看井的深度,大概要數千萬到1、2億台幣,但是你挖下去,可能什麼也沒有,我們從開始做到現在,沒有去考量成本,而是堅持往淨零碳牌的目標前進。」全陽地熱董事長宋定邦說。

台東金崙村離台北直接距離超過280公里,從李長榮集團八德路辦公室開車至少要花掉7個小時才能抵達,這麼遠地方,卻藏著李長榮集團邁向淨零碳排、永續經營的寶地。

發電完的水完全回注地底,達成零碳排發電

「我們一開始就規劃零碳排,它一併網就是零碳排,我們眼光放在很遠的未來,光是零碳排在當時是很進步的概念。」全陽地熱前任董事長吳銜晉說,不僅如此,
全陽地熱電廠一開始設計就是朝「關燈工廠」模式,大量使用高科技遠端遙控技術,讓人力效率發揮到最大。

實事上,李長榮集團更是台灣地熱界孤獨的先行者,當許多業者抱持觀望態度,李長榮集團早期就投入這個產業,從2016年就有計畫性地進入地熱發電產業,2017年成立全陽公司,2018年才開挖。

台灣的地熱分布在北部大屯山系、宜蘭清水、仁澤,花東地區,例如台東的金崙、延平鄉(紅葉溫泉)等地,有些地方面對原住民保留地開發問題,還有鄰近居民反映的問題。

國內第一批投入地熱業者,遇到許多法規障礙

李長榮集團的全陽地熱開發過程中,需要和主管機關溝通、和附近居民溝通,開過數次的公聽會,其中也得到台東縣府全力協助,是追求雙贏、三贏的局面。而台泥開發中的紅葉谷地熱發電廠,則是經營紅葉溫泉,雇用大量當地居民。

由於走在前面,因此全陽地熱得面對舊法令規範限制,溝通,政府修訂更符合現狀的法律、遊戲規則,例如過往開發一個地熱井,還要面對水利相關法規、溫泉法,兩大主管機關水利署和能源署,新的《地熱專章》上線,全部一統給能源署管理,目前開發一個地熱井,只要通過能源署和當地縣市政府許可兩道關卡即可。

全球地熱發電大國在美國、印尼、菲律賓、土耳其、紐西蘭等,不但地熱產業鏈成熟,法規也比較成熟,這幾年經濟部已經成立地熱發電的單一窗口,也修改了《地熱專章》,例如以前水權每隔兩年要重新申請一次,新的專章一次申請就是20年的水權,然而,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宋定邦呼籲主觀機關,建議成立地熱專區,把所有規範訂得更嚴謹,讓業界有遊戲規則,願意投入的業者會更多。

地熱專章修訂後,業者期盼看到地熱專區

「有地熱專章、有單一窗口都是很大的助益,但都不如地熱專區的效益大,因為一個專區可以幫所有廠商省下2、3年時間。」吳銜晉補充說,台灣有科學園區、有工業園區,如果有政府出面辦的地熱專區,尤其是把土地問題解決,廠商不用再單打獨鬥,例如遇到原住民保留地的各式各樣問題,遇到溫泉業者問題,大家同一租金標準、不會被炒作,那麼,整個地熱產業將加速發展,政府也會是贏家。

例如地熱挖掘技術已經進步到可以鑽定向井,簡單的說地下的井可以傾斜,那麼就有可能兩家不同業者的地熱井遇到交叉風險,如果所有業者都在一個地熱專區內,便能更低成本的解決這樣的困擾。

「企業都是單打獨鬥,國家隊、國家的力量比較快。」吳銜晉指出,業者開挖第一個井前面兩、三年常遇到的開發問題,如果政府可以用它的預算、魄力、專業建置一個地熱專區,這兩三年可以省下來,業者就放心的鑽探。

經濟部提高躉售電價,早鳥業者並沒有優惠

宋定邦說,這樣業者面對不確定性更小,更能掌握投資報酬率,這樣穩定的計畫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投入。「當投資報酬率到一個程度,政府不用刻意獎勵,業者都自己進來了。」

此外,吳銜晉也替一些地熱先驅者抱屈,2022年經濟部公布新的地熱發電躉售電價,2MW以下每度電平均從5.1956提高為5.7736元,這是業者可以躉售給台電20年的訂價,然而已經併聯的業者卻無法溯及既往,等於「早鳥反而沒有優惠」。

還有,本來全陽地熱電廠查詢所知的規定是部分營運所需的電力可使用市電,每度電比較便宜,但後來改變規定,要業者用掉自己發的電來支應,「既然要我們業者自用電力,那麼,應該要發給我們綠電憑證,否則外人買地熱電有憑證,我們自己用掉地熱電反而沒有憑證。」

國內目前地熱發電廠都在虧損與獲利之間奮力掙扎,宋定邦說「產業能夠賺錢是最好,業者才會願意繼續投資,政府能夠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人民享受到,當然是最好的。」

碳權時代終於到來,地熱發電價值展現

雖然一路走來遇到許多障礙,作為台灣最早一批投入地熱發電的業者,李長榮集團仍堅持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2024年還要再增加一個機組的地熱發電,朝向發電量1MW邁進。

全陽地熱董事長宋定邦表示,當年建置電廠本來就計畫要放兩個機組,目前已經有一個機組運轉發電,2024年建置第二套發電機組,希望在2024年10月完成,如果所有行政手續順利,希望2024年年底前完成併聯,這樣就有1MW的發電量了。

全陽地熱發電當然還是要朝向獲利邁進,如今淨零碳排成為全球主流、主流經濟體將開始課徵碳稅,提升碳權價值,不久的將來,當台灣進入碳稅時代,全陽地熱發電也將成轉變成一個能自產生碳權的公司,開始展現它的價值,小鴨終將變成天鵝。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植集團」破產 香港科技股指數大跌逾3% 中國滬深300指數下探5年低點
血汗錢月減2萬!倉運司機控「過勞、砍薪、沒保障」 連勞資協調也被擋下
臺銀推展體育發展半世紀 獲頒推手金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