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發展氫能 擬定可行實踐路徑

氫能示意圖。(彭博資訊)
氫能示意圖。(彭博資訊)

本文共135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我國在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路徑藍圖,其中最大亮點是要在2050年將氫能占比從0提升到9%到12%,這代表氫能是我國達成零碳目標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目前政府對氫能規畫出現「三不」:投資不足、企圖心不夠和目標不明確,簡言之就是缺乏可行的實踐路徑,相較於日、韓與歐洲多國正加大力度發展氫能,我國在氫能領域作為後發者,政府必須展現更積極的企圖心,才能促使民間跟進。 

日本在2017年公布氫能發展戰略,時隔六年,在今年稍早更新實施要項,該戰略的兩大目標是增加氫能供給與擴大氫能使用,前者目前已有相當進展,後者則仍有許多雜音。在增加氫能供給上,日本去年成功驗證世上首艘商用運氫船,採用類似液化天然氣的運輸方式,從澳洲將氫氣運回神戶。日本接下來將打造更大型運氫船,將可大幅減少海運成本,未來各國接收氫能的關鍵將是興建氫氣接收站。

在氫氣運送上,日本展現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行性,但在氫能使用上,各國仍面臨不小的考驗與雜音,這主要是體現在氫能車的普及上。日本、德國與南韓是汽車製造大國,這是發展氫能的主要推力,但氫能車的銷量近年明顯不如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認為氫能車的效率不如目前的電動車。去年全球氫能車銷量約5萬輛,但電動車銷量已破1,000萬,兩者有相當大的差距,氫能車的普及化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回過頭來看台灣,我國在氫能的發展上仍處於一個非常初始的階段,主要的應用是在發電上;透過混氫燃燒的方式降低傳統燃煤電廠的碳排量,這是目前政府規畫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主要手段,代表政府當前發展氫能的主要考量是減碳,並不像日、韓、德等國除了想要利用氫能減碳,更想提早卡位氫能商機。

台灣產業是否要擴大押寶氫能,還有待產、學界做更深入的研究,但單論「以氫減碳」的目標上,政府目前投入的資源並不夠。以日本為例,日本未來15年政府與民間預計要投資新台幣近3.3兆元在氫能上,但我國在未來兩年預計投入氫能的費用還不到新台幣50億元,兩相比較就可看出我國在氫能發展上的投資與企圖心不足。

我國目前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光供給產業界就已不夠,要用來大規模生產「綠氫」的可能性不高。若我國要擴大發展氫能,進口氫氣勢在必行,但目前國內光是要推動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就遇到龐大的阻力,興建氫能接收站的難度只會更高,政府必須現在就將興建氫能接收站列為中長期基礎能源建設目標,參考類似神戶港的經驗,研究在高雄、麥寮、台北、和平等港口興建氫氣接收站的可行性。若缺少足夠的氫氣供給,不但發電用氫能難以大規模推展,要進一步落實到民間的氫能使用,更是困難重重。

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政府必須確認我國發展氫能的主要目標,除了減碳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跟我現有產業結合的商機。過去七年,我國投入鉅額資金發展海上風力等再生能源,但主要商機多數都被國外廠商所掌握,國產化的目標上也不如預期。如今,氫能被視為下一階段零碳能源的要角,我國產業能否成功卡位,要看政府是否提出更具企圖心的氫能發展藍圖,以及能否讓該藍圖一步步落實。

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碳排時,氫能已是各國不可或缺的零碳能源。蔡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將在後年到期,下一階段我國的能源發展必然將涵蓋氫能。不論是從最保守的發電用氫能,到積極推動發展本土氫能產業,當前政府的氫能計畫都難以達標,必須擬定更明確的實踐路徑才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對新財經內閣的期許
下一篇
「財政愛國主義」再起 應妥善誘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