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10月啟動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於今年10月正式上路,歐盟官員強調,推動CBAM的目的在於促進國際合作採取氣候行動,國發會、環保署則回應,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持續整合資源,協助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期待政府民間共同努力,共同實踐2050淨零目標。

因應CBAM實施,台灣淨零排放協會(TNZEA)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4月27日攜手歐盟執委會能源總署、歐盟經貿辦事處共同舉辦「2023台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研討會」,由歐盟執委會向國人說明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最新運作趨向,也邀我國主管機關說明台灣現行淨零策略與氣候法制,增進國人對CBAM整體運作框架、台灣因應方針的認識。

歐盟執委會稅務與關務總署處長Maria Elena Scoppio及副處長David Boubli線上參與討論,Scoppio說明,歐盟期待CBAM獲得成功,必須持續與外界保持合作。Boublil進一步解釋,CBAM為達成歐盟綠色新政三大目標的重要工具,對其他國家的脫碳工作持開放態度,並支持國際協調。

大會主辦方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長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則補充,CBAM機制的目的在促進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世代的人們都能往綠能的方向邁進,必須一同持續投入時間與資源,致力於有效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確保地球有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

大會共同主辦方TNZEA理事長簡又新大使表示,CBAM對於減少全球溫室氣體和氣候控制,是必要且重要的政策措施,目的在降低歐盟境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促使貿易夥伴國公平的負擔與歐盟境內產業相同的碳成本,避免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產生所謂「碳洩漏現象」,以維護境內產業競爭力,期待產官學齊力合作,達成多方共贏局面。

歐盟執委會提出落實「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套案」(Fit for package)12項相關措施,其中CBAM對鋼鐵、水泥等相關領域產業影響甚鉅,台灣中小企業亦將遭受衝擊。

對此,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施克和指出,迎戰CBAM上路,經濟部與環保署持續輔導企業,已經辦理多元講習訓練,協助企業盤查組織與產品碳排放量,並採「以大帶小」模式,結合政府資源、產業互助力量,推動供應鏈低碳轉型。此外,相關部門也持續與歐盟協商我國碳費抵減措施,陪伴產業因應CBAM規範。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說明,我國已經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賦予課徵碳費法源,同時納入強化排放管制及誘因機制促進減量與碳定價相關條文,其中碳交易方面,鼓勵自願減量核發減量額度,也將逐步建立供需機制推動額度交易,相信在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下,可逐步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

至於企業因應之道上,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陳麗娟指出,台灣中小企業應加緊自我檢視,可確認自身是否出口高碳排產品到歐盟、備妥CBAM、溫室氣體報告,著手降低自身碳排,確保企業已做好準備,降低CBAM未來可能的衝擊。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則建議企業,面對CBAM可加強產品碳足跡管理,確保供應鏈和綠色採購方向,並推廣內部碳定價,促進低碳投資、提高能源效率和行為改變,接著部署碳權管理,制定碳權定義機制,並轉換碳減排成本為碳資產,減少可能產生的風險。

政策說明與解析外,研討會也安排台泥公司、中鋼公司分享實踐經驗與成果。台泥公司董事長張安平提到,碳稅不應只是區域規範,必須建立一個一視同仁的全球碳交易制度,倡導潔淨能源,並對製造污染者問責,才能有效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跨境碳稅所牽涉的爭議相當複雜,沒有簡易解決方案可概括氣候變遷的所有挑戰,只有國際社會共同合作降低排放,才能確保地球有更能永續的未來。

中鋼公司副總經理鄭際昭認為,在碳定價、碳關稅、碳中和三碳挑戰下,節能減碳議題已由環保轉化至經濟的層次,攸關企業永續經營、興衰存亡。

中鋼公司由5G策略構面展開,徹底提升綠色低碳競爭力,未來將持續推動「以大帶小、價值共創」,輔導下游客戶進行碳盤查及節能診斷服務,帶動產業鏈低碳轉型。

這場研討會吸引超過400人與會,共商「淨零碳排轉型-台灣與歐洲的策略」及「台灣的新產業策略:減碳下的挑戰與契機」,共同探討邁向2050年全球氣候碳中和機制。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
邁斯科生醫 獲日商投資合作
第三代半導體 黃金陣容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