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加入會員,專屬活動優先通知!

人才、能源、技術、流程 新光合纖:淨零碳排需要多重實踐,成立綠色供應鏈夥伴資料平台|淨零行不行?

人才、能源、技術、流程 新光合纖:淨零碳排需要多重實踐,成立綠色供應鏈夥伴資料平台|淨零行不行?

工業局提供

新光合纖以ISO 14064標準查驗中壢廠的溫室氣體排放,2021年範疇一排放量為11.23萬公噸、範疇二為17.71萬公噸;該公司中壢廠+觀音廠的用水量為198萬公噸,已定下2025年減少用水10%、2030年減少用水 20%的目標。

氣候變遷加劇,全球碳關稅陸續上路,企業/組織的營運風險愈來愈高,淨零排放、「Race to net zero」必須是現在進行式。「CSR@天下」2023年規劃各類案例「淨零行不行?」,每周二提供實際可行的碳中和解方,也避免多走淨零轉型的冤枉路。

新光合纖創立逾50年,生產產品從化纖擴展到塑膠、光學膜,應用範疇更從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延伸到汽車電子、光纖、抗菌以及低碳/環保回收等領域,除了檢視該公司的減碳成果,也協助客戶與夥伴推動減碳,如推出寶特瓶生產製程的環保排汗衣,實現永續營運承諾。

新光合纖成立於1967年,業務範疇是以聚酯棉等化纖產品為主力,因應市場需求改變,1980年展開第一次轉型,將產品擴展到塑膠,不僅是台灣第一家生產寶特瓶的公司,也是率先生產鈦觸媒瓶用酯粒的公司。

新纖透過多角化經營,化身光電、汽車、電子等產業的重要材料供應商。2014年,因應產業智慧化發展趨勢,新纖展開數位轉型,透過一個又一個產業智慧化小型專案,逐步以數位化工具優化營運流程、以數據分析高效解決問題,時至今日,不僅深化品牌客戶信任、良善承接疫後急單需求,還可以創新服務能量實踐永續營運承諾。

新光合纖集團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羅時銓表示,新光合纖除因應淨零碳排宣示展開減碳行動,也很重視減碳商機,以系列產品協助產業鏈夥伴落實ESG目標。圖片來源/工業局提供

「以目前最受市場關注的環保減碳議題來說,新纖不僅積極實踐,更透過環保回收材料製作多元產品,將減碳從內部行動轉變為全新商機。」新纖集團決策委員會副主委羅時銓說。

從三大面向實踐淨零碳排與緊抓減碳商機

為更好的迎向下一個50年,新光合纖以「永續成長、環保綠能、誠心關懷」為核心理念,持續不斷優化產品服務能量,在減碳經濟這個領域,更積極透過下述三個方向提升能量:

第一:規劃新光合纖的減碳路徑:2025減碳7%、2030減碳22%,並因應碳排熱點展開一系列減碳行動。

新纖公用處處長連春義表示,減碳作法有四:首先是以天然氣、綠電逐漸取代燃煤系統以降低碳排,例如將煤炭燃料改為天然氣等,實踐2025年7%減碳目標;其次是藉由製程設備汰舊換新以及生產流程優化等方式提升良率與效率,進而降低能源耗損與減少碳排;再來是投資再生能源,減少石化燃料電力;最後是透過環保包材與優化運輸路徑等方式減碳。

第二,持續以人工智慧(AI)技術深化創新轉型能量。羅時銓表示,為讓員工可以將心力放在更具價值的核心業務上,積極透過人工智慧技術串聯與分析各類型數據資料,從中找出流程優化的方式、將員工從繁瑣且重複的工作中釋放出來。

第三,持續關懷與培育人才。羅時銓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來自員工同心向前進,該公司除透過多元管道招募人才,還會透過一系列的在職訓練、通識教育、線上學習課程培育人才,同時,讓其認同新光合纖的企業文化。」此外,新光合纖十分重視與在地社區環境的共同發展,平均每個工廠都有30%到40%員工是在地居民,不僅有助於活絡在地發展,也可讓社區居民了解新光合纖如何實踐淨零碳排。

「對我們來說,實踐淨零碳排必須從人才、流程、技術、能源等多重方向實踐,在累積一定的能量後,不僅能攜手產業鏈夥伴一同實踐,還可以更好的推出低碳產品服務。」羅時銓表示,在低碳產品方面,除了PET,包括PBT、PP跟TPEE都是新光合纖著眼的方向,之後將進一步透過生物可分解聚酯等產品加速產業鏈減碳。

新光合纖不僅致力於淨零碳排,更推出低碳產品協助產業鏈推動減碳行動。圖片來源/新光合纖

期望以三大資源鼓勵產業鏈一同深化減碳成效

羅時銓表示:「除透過現行科技推動節能減碳,新纖也致力於新技術研發例如發展氫氣、深入研究碳捕捉與封存(CCUS)技術等,確保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得以實現。」

為極大化新纖的減碳成效,以及吸引產業鏈上中下游夥伴一同響應ESG,羅時銓建議,政府機關可以透過三個方式加速產業鏈的減碳行動:首先是提供實質獎勵措施,讓企業可以更好的平衡經濟效率跟永續環保行動;其次是透過技術與案例分享等方式,培育與輔導企業對淨零碳排的掌握度;最後是建立一個平台彙整綠色供應鏈夥伴資料,以利企業選擇適切夥伴。

新光合纖淨零碳排路徑(以2021年為基準年)

時間 2025 2030 2050
目標 減碳7% 減碳12% 淨零碳排

閱讀更多「淨零行不行?」,實際可行的碳中和案例

《流域共好》打開流域,打開40年的關渡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