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2050年淨零排碳 大企業造林儲蓄碳權

想要減緩氣候變遷,全球有個共識,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排碳的企業或跨國公司,正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碳權,也就是獲得國家允許的「排碳權利」。而且,碳權可以透過交易取得,甚至自己生產來抵銷或吸收。種樹就是「碳吸收」機制之一,科學家說,最便宜有效的解方就是多種樹,台灣有不少企業已經投入大規模造林,期盼能減碳,也能替地球降溫。

不同時期種植,各區樹木生長高度不一,緬甸這片人工林地,前身是一大片森林,樹被砍光後遭到廢棄,後來台商租下土地,進行人工造林。

減排顧問公司總經理 鄭加新:「氣候變遷跟生態復育的一個好解決方案,那它當然也就是我們在講所謂的nature base(以自然為本),這樣子的一個方式,能夠很自然而然地復育生態。」

樹種選擇商業價值極高的「毛泡桐」,7到10年後就能成為木材,具有天然防火和防蟲效果,而且不容易變形。同時,這片林地還有一種國際間正夯的隱形商機。

減排顧問公司總經理 鄭加新:「它也結合了人文,結合了氣候變遷跟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這樣的一個碳匯,也就是我們講的碳權,它是一個品質非常非常高的碳權。」

把森林轉變成碳匯,就像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在淨零和減碳議題持續發酵下,成為各大企業積極挖掘的潛力股。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全世界要共同去面對氣候的議題,它是屬於非常明顯的科學邏輯性、系統的一個解決方法。」

種樹減碳容易理解,台灣不少在地企業紛紛找地種樹,還強調種的是原生樹種。

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 程禮怡:「從2015年鎖定是海岸造林,現在目前為止 合作的企業有40家,做海岸造林。」

大規模造林,取得碳權,形成碳中和產業鏈,不過,目前環保署認證標準,造林1公頃,每年所能抵減的碳排放量只有10噸,維護時間至少要10年。

屏科大森林系名譽教授 陳朝圳:「後來才會知道說,原來不多,問題是不多,它是一個關鍵的東西,以我們現在很多的國際間貿易,它不是追求量,它追求你有沒有做。」

森林碳匯確實是抵銷碳排的來源之一,環保署跟農委會正在合作,希望簡化申請流程,要吸引更多企業,透過種樹的方式來取得碳權。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台灣碳權交易所 落腳高雄接軌國際
法親關懷送電動床 智慧化解層層難關